尿床,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,不管对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大负担,孩子有害怕尿床被责骂的心理压力,家长则为了清洗床单疲于奔命,而大多数的人都误以为「尿床长大就会好」,所以采取自然放任的态度,但根据香港医学研究显示,一周尿床超过3次的孩子,较难自己好起来,有些孩子仅管白天可以较有意识的自主上厕所,但是晚上时,还是很容易夜尿,因此适当的治疗与辅助对孩子戒尿床的帮助至关重要。
1. 尿床的原因是什么? 尿床是指在睡梦中无意识的排尿,又称夜间遗尿症,在小朋友的膀胱与大脑神经还没发育成熟以前,是很常见的情形,通常会在五岁左右慢慢消失,但并非所有孩子的尿床情况都会随着年纪改善。根据临床定义,「尿床症状」是5-6岁以后持续每个月出现两次 (含)以上尿床,或6岁以后持续每个月1次 (含)以上尿床。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,3岁的孩子约22%会夜间尿床,5岁则是16%,如果不加以治疗,约1%的孩子到15岁仍会尿床,并不是所有尿床问题「长大就会好」。
孩子尿床的常见因素有:
夜间多尿 一般大脑在夜晚睡眠时会分泌「抗利尿激素」,控制肾脏不要分泌跟白天一样多的尿液,确保睡眠可以不被尿意中断,而孩子在6岁以前,大脑分泌激素的功能还未发展完全,故会有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的情形。 大脑觉醒中枢异常 通常膀胱胀满时会发送讯号到大脑,大脑再发布排尿的指示,产生「尿意」,许多人 误 以为尿床是因为睡太熟,但事实上尿床的孩子熟睡的时间比较短,膀胱在储存尿液时传送太多讯息给大脑,故大脑的觉醒中枢才会选择忽略,同时也不理会「真的要尿尿了」的讯息。 膀胱容量小 部分有尿床问题的孩子,白天的单次排尿量也比一般孩童少,除了天生因素外,膀胱过动症、泌尿道感染等问题也会造成膀胱容量变小。 2.戒尿床该怎么做?尿床怎么治疗与改善? 膀胱平均在6-7岁左右会发育成熟,所以大部分的医师会建议,若孩子上小学后 持续有尿床现象,再接受医疗协助。一般来说,尿床最开始会采用「行为治疗」,例如利用排尿日记记录一整天的排尿时间与排尿量,以帮助医师找出尿床原因,或是控制喝水与晚餐时间,避免夜晚尿液分泌过多,另外还有调整排尿姿势,以利尿液顺利排空,以免残余尿过多导致夜尿,简单来说行为治疗就是利用「改善生活习惯」来减少尿床,若行为治疗无效才会使用药物与手术。
3.最有效的行为疗法—尿床守卫队
上述有提到,戒尿床会最先采用「行为疗法」,透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戒尿床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,而有一项行为疗法在欧美地区相当普遍,一直是尿床治疗的重点项目之一,但在台湾却相对少见,那就是—尿床闹铃。
尿床闹铃的原理,是在孩子的内裤里放置感应潮湿的金属感应器,当感应器接触到尿液,就会发出惊报声叫醒孩子跟家长,让家长可以赶快带来子如厕,并记录尿床时间。尿床闹铃之所以可以有效戒尿床,是利用古典制约反映,让警报声与排尿产生连结,大脑会自然而然学习膀胱胀满的感觉,通常需要1-3个月才会有成效,比药物治疗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时间,但却是目前医学指出复发率最低的戒尿床治疗方式。
4.戒尿床、戒夜尿,需要看医生吗?要看哪一科? 尿床问题不仅造成家长的困扰与生活负担,更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甚至是社交生活,是目前造成孩子身心困扰的常见原因之一,需要透过积极治疗改善。孩子尿床时可以寻求肾脏科、泌尿科与小儿科医师的协助,因儿童尿床的成因可能很复杂,需要透过精密的检测找出成因,如肾脏超音波、膀胱超音波、尿液检查、尿流速检查等。
5.戒尿床,除了尿布,还可以穿尿用内裤 戒尿床是长期抗战,过程中一定会有失误的时候,很多家长为了避免麻烦而选择让孩子穿回纸尿裤,但许多孩子会因为「长大了」的自尊心不想穿,甚至可能会因为太放心有纸尿布让戒尿床事倍功半,因此戒尿床期间非常适合使用具吸尿功能的尿用内裤,中间吸水层可瞬吸尿液,防水层阻挡尿液渗漏,纯棉制造让孩子穿着更舒适,减少家长负担的同时也避免穿回纸尿裤会造成的负面影响,是戒尿床的必备辅具。
6.用健康积极的心,陪孩子一起面对尿床 戒尿床,除了要有尿用内裤与尿床闹铃等辅具外,最重要的就是爱心与耐心,许多家长会使用责怪的方式,让孩子对戒尿床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,这样不仅可能加剧尿床情形,更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,因此一定要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,才能陪伴孩子一起成功戒尿床。